婚礼习俗
Wedding customs
圆桌派 婚俗文化的“中欧·体育生态物联网变”与“不变”
婚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。倡导文明婚俗,培育新型婚育文化,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,更是文化进步的体现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传统的婚礼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革新中,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风尚。
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,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,在“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”2024年全国万人集体婚礼举办之际,“广州女性”邀请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、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董玉整,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、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,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古南永,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、广东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团长祁丽珠,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一场圆桌会谈。
董玉整,哲学博士,二级研究员、教授、编审。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原党委书记、院长,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,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。
江冰,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、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、广东财经大学教授。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、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。出版有《岭南乡愁》等十多部著作。
古南永,历史学博士,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,主要从事伦理思想史、文化史领域的教研工作,兼任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。
祁丽珠,家庭教育专家,资深媒体人,担任过《孩子》杂志·小学版和家校共育版主编一职。现兼任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,广东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团长,广东省家教家风志愿服务队队长,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会长,广东省青少年阅读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。
广州女性:从婚约书到结婚登记证,从“三转一响”到“四大件”,从婚俗物件看婚俗文化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?婚俗文化的变迁是否反映了现代家庭观念的变化?
董玉整:从婚约书到结婚登记证,从“三转一响”到“四大件”,体现的正是人们的婚育家庭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、从落后走向文明、从附属走向自立的历史进程,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贫穷到脱贫、从脱贫到小康、从小康到富裕的层级跃进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,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婚俗物件的经济属性进一步淡弱,婚俗物件的社会和文化属性却不断彰显。不仅如此,婚俗物件更多地被赋予了人们的审美价值情趣和道德理想追求,更多地体现了婚姻当事人的个性特征、创新意蕴和主体气质。比如,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所钟爱的集体婚礼仪式,体现的正是这个时代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,展现的正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积极融入社会、主动创造生活的自尊、自信、自立、自强。
江冰:婚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,其变迁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。随着新思想的传播,中国传统婚恋观受到影响,逐步走上注重两性平等、自由恋爱、以爱情为婚姻基础的道路。儒家文化强调孝为先,讲究集体主义,所以中国人重视家庭,有家才有国,有小家才有大国。在国人的家庭价值观中,婚姻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,婚姻所承载的责任是构建家庭、延续血脉和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。我们应该发扬好传统美德、优良风俗,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,引导广大青年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婚恋观、生育观、家庭观。
古南永:从婚约书到结婚登记证,不变的是婚姻关系的缔结,变的是名称和形式,是伦理、法律关系和身份。过去传统婚姻的缔结是基于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”,当代更多地是基于个人的情意。传统伦理“夫为妻纲”“男尊女卑”,婚姻中的双方并不平等,男方是把女方“娶回家”,女方是离开自己生活的父母家,“出嫁”到男方家。这就决定性地影响了婚姻礼仪,如送嫁、迎亲、三拜成亲、闹洞房等。乡土社会的生活环境,也导致婚礼一般都是在男方家主办。婚后家庭生活一般是大家庭。当代婚姻强调夫妻平等,女性不再有“在家从父、出嫁从夫”的依附心态,而是平等合作、和谐共处的共同生活。城市的生活环境,也导致很少在家里举办婚礼这样的大型仪式,一般都选择在饭店这样的公共场所举办宴席。婚后家庭生活一般是核心家庭。总体而言,婚俗的变迁反映了从尊卑到平等的伦理观念、家庭观念变迁。
祁丽珠:纵观当前的婚俗文化,无论是物件的选择还是婚礼的形式和内容,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。传统的婚俗物件更多的是例行形式和那个时代的婚俗标准,而现在则不同,除了形式和标准,还要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以及父母发自内心所给予的满满的爱。当然也不否认,当前有部分的家庭因为比较注重传统的婚俗物件文化,给他们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。其次,婚俗文化的变化明显反映了家庭观念的转变,主要体现在家长对于孩子的尊重,允许孩子们的个体意识上升和追求个性化和情感表达中欧·体育生态物联网。毋庸置疑,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,也是社会文明中欧·体育生态物联网进步的表象。
广州女性:传统婚俗中的一些习俗(如嫁妆、彩礼)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是否有所改变?传统婚恋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?年轻人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变化?
董玉整:传统婚俗中那种更加重视祭拜先祖、重视家庭责任、注重家族传承的血脉心理,那种更加重视亲友和社会力量的认可、接受和支持的文脉需求,实际上是对婚姻社会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,也是对婚姻社会责任的自觉接受和履行。这一点应该给予重视,不能轻易地全盘否定。应当对其进行时代包装,用这个时代年轻人喜欢的言语方式表达出来,用这个时代年轻人喜欢的婚俗物件体现出来。嫁妆,不是不要,而是要适当恰当,不能过分夸张、讲面子、搞排场。彩礼,不是不给,而是要实事求是,温情表达,不能随意攀比,搞“天价婚礼”,搞变相交易。《民法典》明确规定: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。“闹洞房”,不是不闹,而是要热闹、喜闹,营造喜气洋洋的氛围,而不是过分的打闹,更不是闹事,损害当事人的尊严,影响大家健康,带来安全隐患。低俗、庸俗、媚俗的“婚闹”,并不是所谓的发扬传统,更不是所谓的时代创新,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“反动”,也是对时代精神的“背叛”,根本要不得。
江冰:应该从两方面看,一方面,我们应该承认部分传统婚俗作为一种文化习俗的存在价值,对于维护家庭和谐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。另一方面,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一些新型的婚礼形式和文化活动,摈弃一些不道德的、不人性的陋俗恶习,倡导文明新风。同时,各城市应该在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等方面更好满足年轻人的多元化、多层次发展需求,让年轻人在城市中实现“安居乐业”。
古南永:婚礼具有宣告、确认、彰显等社会作用。传统婚姻的缔结基于“父母之命”,是男女双方原生家庭的联姻,嫁妆、彩礼反映的是男女双方原生家庭的关系。彩礼是“娶进”的男方家庭对“嫁出”的女方家庭的补偿,有时甚至被看做女方的“身价”。嫁妆是女方家庭对女儿未来家庭生活的资助,也反映女方家庭的“体面”。现代社会主张夫妻平等,彩礼、嫁妆所体现的实质内容在逐步淡化甚至消失,例如,许多婚姻不再有“彩礼”,有条件的女方家庭出资为孩子的家庭买房。但是,婚俗中的某些形式依然附带社会作用,如宣告、确认、彰显等,仍然承载着社中欧·体育生态物联网会生活、情感生活的需求,例如俗话所说的“仪式感”,给当事人留下美好记忆,加深相互连结。从这角度,婚礼仍然有重要意义。当代年轻人逐步淡化了婚礼的物质意义,仍看重其情感意义、社会意义。
广州女性:近年来各部门在推动婚恋移风易俗方面多效并举,那么接下来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,推动婚俗改革进一步落地落实?
董玉整:习指出,要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。推动婚恋移风易俗,不断深化婚俗改革,是积极培育新型文化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具体的实践行动。近年来,通过婚俗改革试验区、试验点的大胆创新探索和科学总结推广,取得了明显实效,得到年轻人和广大社会的充分肯定。他们在观望、思考和实际参加的过程中,切身感受到了婚俗改革的时代魅力,切实享受到了婚俗改革的实际利益,婚育友好、婚俗清雅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郁。接下来,我们要加大投入,加强教育,细化宣传,广泛科普,深入且持久营造移风易俗的友好环境,让人们树立并巩固新型婚育理念,共同推进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发展。同时,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好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,包括“完善生育休假制度,建立生育补贴制度”,“有效降低生育、养育、教育成本”等,完善人口发展战略,健全覆盖全人群、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支持和服务体系,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。
古南永:婚姻关系是内涵,婚俗是其开端形式。借用古话,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婚姻关系的内涵是本质性的,决定了婚姻生活的品质和特点。但美好的礼仪形式,也能锦上添花,或如俗话所说,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”建议继续弘扬现代婚姻关系的伦理、法律内涵,如平等、互相尊重、包容等;也结合现代婚姻的内涵特点,弘扬相关的形式礼仪,如社会层面的宣告、彰显,个人层面的温馨、承诺、责任。
广州女性:广府地区的婚嫁习俗既有对外来新事物的吸收及模仿,又保留了地方传统婚嫁习俗,您认为广府婚嫁习俗是如何做到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平衡?
祁丽珠:广府婚嫁习俗除了跟本地人包容、接纳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氛围无不关系之外,更多的也跟家庭文化有关。比如我自己的婚姻,非常明显的“外来媳妇本地郎”。当时我们在讨论结婚的时候,我的婆婆作为老广州人,详细跟我分享了她们那个年代的嫁娶仪式:纳彩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和亲迎等,以及后期的过大礼、回礼、搬嫁妆、安床、上头等广州地区的婚嫁习俗。但真正举行婚礼的时候,我也没有做足全套的仪式,只是保留了其中的几项,也算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,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时尚元素。
江冰:广府地区是一个古今同在、中西交融的区域,比如有传统的阳江疍民婚礼,也有在教堂举办的西式婚礼。作为一名文化学者,我更偏向传统的风尚,前提是摈弃一些浪费财力、精力的环节,保留温暖的、有人情味的传统元素。当然这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,我觉得可以在这个方向做一些有益的延伸和探索。对于传统习俗,我们不能照搬复制,应要继承传统,又要创新传承,给每一个家庭、每一位年轻人自由选择的权利。只有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,才能让传统婚俗适应时代的发展,不至于被淹没。
广州女性:未来婚俗文化将呈现哪些新的趋势或特点?有哪些因素可能会推动这些变化?
董玉整:从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,主要会有以下特征和发展趋势。一是群体性。集体婚礼将越来越受到重视、喜爱和推广。在集体婚礼中,他们更加感受到享受到集体一致的力量、团结协作的快乐。二是简约性。年轻人更加喜爱简约明快的婚姻仪式,更加追求自然、绿色、自主、清雅的婚姻仪式,简约但不简单,简约就是时尚。三是多样性。在充分彰显个性和创新的新时代,传统婚俗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被年轻人多方面、多层次、多角度地挖掘、使用和创新,被赋予新时代的气息。四是综合性中欧·体育生态物联网。传统意义上的广东有广府、客家和潮汕三大婚俗文化体系,但它们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当下广东的婚俗文化。在保留、传承三大传统婚俗文化的同时,随着内地人员的大量流入,以及广东以更加宽广的胸怀融入世界,内地的、境外的各种婚俗文化也或早或迟或多或少地流入广东,并进一步融入广东的社会生活,成为了当下广东婚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江冰:人生偶尔需要一些仪式感,这些仪式感实际上本身就是在传承文化。我们在做这些仪式的时候,也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。近期广东出圈的一些传统民俗文化,比如端午节扒龙舟、吃龙舟饭、龙船探亲,这些都是家族间血脉相连的体现,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仪式感。节日是一种仪式感,节庆民俗亦是一种仪式感。回到婚俗文化中,一些传统的婚俗已慢慢消失,但是我们还是要保持一定的仪式,人生就是在一定的仪式中成长,文化就是在一定的仪式中向前推进,这样才能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传统。
古南永:形式是内涵的展现。现代婚姻淡化了父母家族的支配色彩,凸显了当事人的自主意愿;淡化了物质和身份的依附,弘扬的是平等结合的共同建构。受此影响,未来婚俗文化应该会淡化家族、原生中欧·体育生态物联网家庭联姻色彩,强化个人情感意愿色彩。又因当代社会流动、网络交往,人们借于结识、结合的地域范围大大扩展,“联姻半径”从传统的短途(一般几公里,送嫁迎亲步行半天),变成现在的长途短途多样化,其背后的文化多元、习俗多样性,也推动婚俗文化的融合性、多样化。
古南永:婚姻是复杂的关系,既包含本能层面的性和生育,物质层面的生活条件(如婚房),也包含社会层面的伦理和身份,还包含法律层面的承认和保护。婚姻既包含个人层面的情感意愿;也必然关联到原生家庭,毕竟谁都不是像孙悟空那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;也还包含社会,毕竟婚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,家庭是社会的细胞。婚俗文化,是这些内涵因素的集合呈现。如传统婚俗中的彩礼体现物质内涵,“拜高堂”体现家庭关系及“孝”的伦理。现代婚姻的内涵,有些是没变的(如性与生育,家庭共同生活的恩爱、亲情),有些是淡化了的(如物质与原生家庭介入程度),有些是凸显了的(如个人意愿、法律关系),有些是随着新的技术和社会经济生活而新赋予的(如交往、结识的方式,“数字化生存”)。建议弘扬适应现代生活的这些新形式,传承婚姻家庭的美好内涵。